- · 《中国中药杂志》投稿方[09/01]
- · 《中国中药杂志》收稿方[09/01]
- · 《中国中药杂志》数据库[09/01]
- · 《中国中药杂志》栏目设[09/01]
- · 《中国中药杂志》刊物宗[09/01]
- · 《中国中药杂志》征稿要[09/01]
中药论文开题报告(中药的开题报告)(8)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山海经》原文记载: “南海之帝悠,北海之帝忽,中央之帝江。悠与忽时相遇于混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悠与忽欲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
《山海经》原文记载:
“南海之帝悠,北海之帝忽,中央之帝江。悠与忽时相遇于混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悠与忽欲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成而浑沌死。”
混沌
南海的帝王名字叫悠,北海的帝王名字叫忽,南北之间,中央地区的帝王名字叫帝江。帝江又被人称为混沌,因为他长得奇特:整个身体像鼓起来的袋子,皮肤火红,还长着六只脚和四只翅膀,像个大肉团子一样,没有头更没有五官。
悠和忽经常在混沌的地盘相聚聊天喝酒,混沌对待这俩人也很好。时间长了,忽和悠就想回报混沌的盛情美意。他们俩商量了一下认为:每个人都有五官七窍,用来看色彩、听声音、吃东西、呼吸空气,唯独混沌就是个肉团子,啥都没有。于是,忽和悠就说:我们给你凿开七窍吧。
混沌
混沌答应了,忽和悠就开始动手了,他俩累得半死,一天也就只能凿出一窍,连续忙活了七天,终于把七窍凿出来了,混沌却死了。
初看这个故事,忍不住捧腹大笑:可不是忽悠吗?老祖宗忽悠人的历史原来这么悠久,这么源远流长啊?
所以,很多人看《山海经》不过是当做神话故事,看个稀奇,看个好玩罢了。
谁知道,近年来,随着对《山海经》探索的不断深入之后才发现,有些细节似乎是真的啊?有些东西,仔细推敲之后,吓人一跳呢。
山海经
细节一:很多动物居然是真的?现实当中居然找得到原型?因为年代久远,古代先民和我们现在的视角其实差异很大。同一个东西,我们看和古人看,完全是两个东西。
《山海经 · 西山经》记载:“太华之山有蛇焉,名曰肥遗,六足,四翼,现则天下大旱。”
翻译过来就是:太华山上有一种 “蛇 ”,名字叫肥遗。它长着6只脚,4个翅膀,它出现的地方就会大旱。
大家想想,古人很少见到蝗虫这个东西,但蛇却是令他们害怕的动物。凡是令他们害怕的动物,都跟蛇扯在一起,蝗虫就是这种情况。
蝗虫出没即为大灾之年,虫群过处寸草不生,让一个地区的环境发生极大的改变。古人惊恐,因为这种情况比蛇还可怕。
肥遗
从《山海经》的描述可以推断,十有,这个肥遗就是蝗虫,因为让古人吃过大亏,所以记载了下来。除了肥遗,其他诸如鹿蜀、赤鱬、驺虞、鹦鹉、九尾狐、狌狌等动物,都可以在现实生活当中找到原型。
所以,未必是《山海经》神奇,很可能古人词汇匮乏,或者跟现代人的视角不同造成的。
以前老辈子人说:天狗吞日,其实不就是日食吗?古人说:天圆地方,就是天像个大锅盖扣住四四方方的大地。
如今有了飞机,大家溜达一圈不就明白了吗?
肥遗
但《山海经》就是《山海经》,有些铁证如山,就是现实当中的动物,比如豪彘就是豪猪,有些却完全让人摸不着头脑,比如烛龙、凤凰、混沌这些。
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这就是《山海经》令人着迷之处啊?
细节二:剔除神话色彩,可见远古生活风貌《山海经》收录了很多神话和传说,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大禹治水”、“共工撞倒触山”、“后羿射日”等等,这些传说看起来神奇,其实也有现实生活的影子在。神话就像吹牛的底稿,这个底稿十有来自现实生活。
女娲造人
比如,细读可以看出来当时自然环境恶劣,导致先民们对大自然有一种很深的恐惧存在,故此,才会出现万物有灵崇拜,才会有那么多神仙鬼怪,因为先民们统统搞不定啊。
为了免受其害,把这些自然现象或者难以理解的事情,统统奉为神灵,供奉以求免灾。那个时候的人,除了求神,还能如何?
于是部落之间,就出现了非常成熟的图腾崇拜现象。像大禹治水娶了女娇,这个女娇部落的图腾就是九尾狐。
文学大家闻一多先生,就在《伏羲考》中提出了图腾说,即《山海经》里面的神怪其实都是部落图腾。
大禹治水
这些动物本身真实存在,是原始人类把这些动物拼凑到一起,当成图腾而已,是一种崇拜过程的发展而已。
《五藏山经》里,还记录了部分山神的样貌描述。例如《南山经》、《中次十二经》当中的山神是鸟身龙首;《南次二经》里的山神刚好反转是龙身鸟首。
在《西次二经》、《北次三经》里面的山神是人面马首;而在《西次二经》就是上有人首牛身。
部落之间,经常有争斗甚至战争,比如黄帝大战蚩尤,剥掉神话外衣,可以看到古代部落之间的残酷战争。这种战争在《山海经》当中的记录还真不少。
文章来源:《中国中药杂志》 网址: http://www.zgzyzzzz.cn/zonghexinwen/2022/1207/2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