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中药论文开题报告(中药的开题报告)(2)

来源:中国中药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12-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不是表面呈现的那样荒凉,对该地区的土壤标本进行分析后,彭加木分析出罗布泊地区大量的钾盐,而钾盐一向是制作钾肥的最基础原料,但却缺乏这种原

不是表面呈现的那样荒凉,对该地区的土壤标本进行分析后,彭加木分析出罗布泊地区大量的钾盐,而钾盐一向是制作钾肥的最基础原料,但却缺乏这种原料,需要大量进口。另外在盐层中还含有大量稀有金属锂、铷、铯等,所以彭加木认为有必要对该地区进行考察,好为我国建设添砖加瓦。1979年11月16日,彭加木参加了考古研究所、地理研究所等多家单位组织的考察队,第三次进去了罗布泊地区,这一次考察的主要目标就是著名的“楼兰古城”,位于罗布泊西畔。经过三天的艰苦跋涉,终于到达了楼兰遗址,在这里挖出了公元2世纪“贵霜帝国”的钱币,以及一些写有怯卢文字的碎纸张。沿着楼兰遗址继续往前走,在12月初到达了罗布泊地区库鲁克山的兴地峡谷,这里也是我国屈指可数的“旱极地带”,年降水量不超几十毫米,所以库鲁克山也被称为“干山”,但是考察队在这里却找到了高三米,宽十米的珍贵岩画,为我国的考古工作又加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经过二十多天考察队胜利返回乌鲁木齐,尽管这次没有直接进入罗布泊,但帮助彭加木初步摸清了穿越雅丹的途径。在回到乌鲁木齐后,彭加木制定了“新疆罗布泊洼地科学考察”的计划并呈报给了上级单位。1980年5月3日,彭加木率领着科考队向罗布泊进发了,这是他第四次进入罗布泊地区。彭加木的计划是大胆的,他史无前例的准备率队从北面的720基地进入湖区,纵穿罗布泊,到达湖区南岸的米兰。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第一次纵穿,以失败告终,他在基地与队员们总结失败原因,决定再次出发,尝试第二次纵穿罗布泊。这次彭加木精简了人员,由原来的11人变为6人,分别是队长彭加木,副队长汪文先、队员陈百禄、王万轩、包纪才、萧万能。他们自5月30日从罗布泊西北山前咸水泉营地出发,经过一周的艰难纵穿,于6月5日到达了南岸的米兰,他们这次的纵穿终于成功了,彭加木高兴万分,亲羊庆祝,然后队员们在米兰休整,准备下一步行动。在纵穿成功后,彭加木根据考察“古丝绸之路”制定了由米兰东进,经过东力克、落瓦寨、山兰子、库木库杜克、羊塔克库都克、红十井、开元、新东一号,然后取道吐尔逊北上返回乌鲁木齐的计划。经过谈论,队员们一致同意了彭加木的计划,决定全员东进。于是在米兰开始采购物资,买了五十斤面粉,三十斤大米,还有汽油、淡水等等,而彭加木则个人另外买了一斤青岛食品厂生产的椰子奶油糖,这也是他的习惯,他经常在队员们体力不支时拿出来给他们补充体力。同时在米兰,科考队增加到十人,新增队员为闫红建、沈观冕、马仁文、陈大华,汽车也增至三辆,准备可谓是充分的。但彭加木还是对队员们说:“作好接受艰苦锻炼、考验的思想准备。”1980年6月11日早晨7时30分,全队十人分乘一辆越野车、一辆8座吉普车、一辆大卡车向东进发了。由于气候、地形原因,直到6月16日下午2点,考察队才走到了疏勒河南岸的库木库杜克扎营,在河道南边就是著名的库木塔格沙漠,此时其实才走了原定路程的一半,所以汽油和水各剩一桶,远不够维持接下来的考察活动。怎么办呢?经过全员谈论,最后决定向附近驻军告急求援,彭加木虽然也同意大家的意见,但他觉得用直升机运输淡水,太浪费国家资源了,要知道直升机来他们所在地来回要好几个小时,要花费国家上万元资金,我们为什么不能自力更生,就近找水呢?要知道“库杜克”在蒙语中就是井的意思,而他们所在的库木库杜克附近,标注着四个井位。而且在1980年1月,中日两国合拍纪录片《丝绸之路》时,便在这附近一个叫“泉”的地方加过水,正因为这样,彭加木才坚信,他们所在营地的东边一定有水井,一定可以找到水!陈百禄和副队长汪文先照顾彭加木的身体不好,便自告奋勇向东去找水井,但却没有找到。于是在6月16日晚上10点10分,考察队向720基地驻军发出求援电报,电文也是彭加木拟的。17日上午9点,在吃早饭时彭加木再次提出要向东去找水井,他提议开车向东去找水井,他计算这一路程大约要120公里,要用掉半桶汽油。但队员们都劝他等与部队联系后再作决定。彭加木说我们可以一边与部队联系一边找水井,两不耽误,如果找到水井就可以不用飞机运输淡水了,彭加木说完,离开了帐篷,坐到平时乘坐的越野车内查看地图,队员们则一边打牌看书一边等待着驻军的回电。11点30分,考察队收到驻军回电,他们将电文破译后,已经快12点了,汪文先拿着电文想给彭加木看,却找不到彭加木人了,开始他以为彭加木出去方便了,也就回帐篷等着彭加木的回来,但等了一大阵仍然没有彭加木的身影。12点30分,王万轩在越野车的驾驶室里,发现彭加木看的那本地图中夹着一张纸条,纸条有一半露在外面,上面用铅笔写着:我往东去找水井。彭17/6,10点30。彭加木一个人去找水井了!他独自往东,就此失踪,留下的纸条成为他的绝笔。彭加木独自出走后,考察队员们等了一会,期盼着彭加木能够回来,同时他们开始烧水,准备往水壶里灌水出去寻找彭加木。而据马仁文的记载:当时的地表温度为64摄氏度,气温为52摄氏度,帐篷内温度为44摄氏度。从下午3点开始,库木库杜克刮起大风,队员们在下午4点开始冒着风沙向东寻找彭加木。寻找彭加木越野车向东开了1公里左右,考察队发现了一行脚印。队员们认定是彭加木的脚印,便沿着脚印继续寻找。在6公里左右的沙丘,已经不明显的脚印再次清晰起来,但无奈天热已黑,只得返回库木库杜克营地。晚上9点30分,考察队给720基地驻军发去紧急电报:“18日凌晨2点联络,有重要情况报告。”当天夜间,考察队员们在沙丘上燃起两堆火,每隔一小时打三发信号弹,以保证15公里内都能看到,他们期望彭加木会看到火光、信号弹,给其指引归途。深夜2点,驻军如约发来电报,队员们将“彭副院长17日10时一人外出为回”的重要情况报告驻军,并请驻军转告新疆分院。6月18日早晨6点,考察队员们继续向东寻找彭加木,但仍然一无所获,不得不退回库木库杜克营地。中午12点5分,驻军派出一架直5直升机降落到营地,解决了科考队缺乏淡水的燃眉之急。同时720基地首长让直升机加入到搜救彭加木的行列中,也无功而返。19日考察队提出要求,向东更远处寻找彭加木,当夜不返回营地,但上级领导表示不同意,要求他们在搜救过程中必须返回营地,以免在寻找过程中发生其他意外。就在当天下午,考察队员们在库木库杜克东北方向,发现了一行向东的脚印,经过鉴定,确认是彭加木鞋子留下的脚印,队员们欣喜万分,他们沿着脚印追到一个土丘,上面长着芦苇,芦苇根部找到被撕成两半的糖纸,这张米黄色的糖纸上印着“椰子买糖”以及“青岛食品厂”的字样,同时在这个土丘上找到明显有人坐过的痕迹。从鞋印到糖纸,已经确定就是彭加木所留。他们沿着脚印继续向前寻找,只见脚印时而向东,时而偏西,但目标很明显就是朝着“井”的方向行走,为了不弄丢这些线索,考察队员们再次向上级申请,不回营地向更远的地方去寻找线索,这次虽然上级同意了,但是很可惜,考察队员们连续两天的寻找,他们到了“红十井”,也到了“井”,除了开始的糖纸、脚印线索外,其他一无所获。在6月19日到21日,驻疆空军直升机搜索了两个架次,运5飞机搜索了三个架次,也毫无收获。6月20日,新疆军区派出了地面部队参与搜索。6月27日,派出了一个防化连,自甘肃敦煌向西库木库杜克方向寻找。7月4日,公安部从南京、上海、烟台等地区调集了一批精干的侦查员和警犬,来到马兰会同部队进行搜索。7月6日,所有搜救人员分为三组,对彭加木进行第三次大规模搜索,然而原本寄予厚望的警犬也因气温太高,无常工作,其他成员也毫无所获,这次的搜索工作一直进行了26天,当时已经距离彭加木失踪已经一个半月,即便找到,他也肯定已经牺牲,按理说国家不可能会再发起搜索活动,但是就在1980年11月10日,国家再次组织了大规模的搜索活动,这次参与的人数,出动的飞机汽车,持续的时间也远远超过前三次,这又是为什么呢?原因就是《中报》放出一个谣言,称彭加木外逃美国。为了驳斥《中报》的谣言,于是国家组织了第四次最大规模的寻找彭加木的活动。这次的搜索工作与之前不同的是采用了“拉网战术”,点、线、面相结合,步步为营,全面寻找。这次的搜索工作进行了41天,但结果仍然是彭加木生不见人死不见尸。那么,彭加木究竟去了哪里?彭加木失踪之谜彭加木失踪之谜,多年来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类似于《中报》的谣言层出不穷,曾有人列出了彭加木失踪的9种可能。1、彭加木被外星人接走。有人认为罗布泊地区经常有UFO出没,而彭加木最后的足迹只有左脚脚印,因而怀疑他是登上了外星飞船。甚至有人写了一篇长文介绍了我国在罗布泊发现的外星人基地,称这个基地与彭加木失踪有着密切关系。这种说法我只想笑笑,懒得推断,直接否定。2、植物病毒论。网上有传言称彭加木是个植物病毒专家,称他发现了所谓的“罗布泊病毒”,该病毒可以使人变成僵尸,以至于被病毒感染失踪在罗布泊中,该文章信誓旦旦称此病毒可以制造超级战士,为了显示内容的真实性和权威性,他甚至还虚构了一个“将军爷爷”。其实,我真的想说:你是美国科幻片看多了吧?3、双鱼玉佩论。我们平常所说的“双鱼玉佩”就是辽代陈国公主和驸马合葬墓出土的一件雕刻精美的玉佩,然而就这么一件如同出土文物,被一些人创作之下赋予了灵异功能——复制。在他的创作下,罗布泊地区成为平衡宇宙的交错点,彭加木的出现激活了双鱼玉佩的复制功能,从而使罗布泊出现了大量复制人,而的爆炸也就是为了解决这些复制人。说实话,我不得不佩服我们网友的脑洞,但从根本上来看,这又是一个被漫威毁了的孩子。如果说前面几种推测属于脑洞大开的客观角度推测的话,我们且当地摊文学看个热闹,聊以一笑罢了,接下来有些网友的推测就是恶劣的造谣了!如《中报》造谣的所谓“外逃美国论”。一家正规媒体,在没有任何事实为依据的情况下就报道了有人在美国见到了彭加木,新闻中称有人在美国一家咖啡馆遇到了彭加木。事实上呢,该媒体文中提到的人先后出来辟谣,狠狠地打了《中报》的脸,这些媒体为了些许话题,恶意造谣一位为国家科技牺牲的烈士,实在是无耻之极!再如所谓的“队友杀害论”。造谣者自称是一名法医,他从一具干尸说起,称这具干尸身上有3处钝器伤,四肢有11处锐器伤,胸、腹、背部有27处锐器伤,而他称这具干尸正是失踪了的彭加木,然后又以侦探的角度分析了一番,最后得出了“队友杀害论”这个荒唐的谣言。我就想提一句彭加木当时虽然癌症渐好,但身体素质还是远远不如队友们的,更何况谁会对一个身体虚弱的人实施41次伤害,还又有钝器又有锐器?所以说,这绝对是性质最为恶劣的造谣,来污蔑当时的考察队员们,对于这样的造谣,应该将他们诉诸于法律才对!接下来,我们从科学的角度分析一下彭加木的失踪。1、死于野兽的袭击。库木库杜克附近曾有人见到白色的狼粪,但该地区绝大多数时期只有野骆驼、黄羊和野兔出没,且后来的搜索队员们也只见到这几种动物,并没有见到狼群,所以死于野兽的袭击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但不能彻底排除,毕竟有狼的粪便就代表着一定有狼出没。2、也许会陷入沼泽。在库木库杜克一带,常年干旱缺水,就连罗布泊都已干枯,成为坚硬的盐壳,哪里还会有沼泽?更何况彭加木是一个野外经验丰富之人,即便真的掉进沼泽,凭借他野外生存的能力,也一定可以脱险。3、被风沙掩埋。这是最有可能的结果!如果彭加木找水时沿着疏勒河道走,那么风沙掩埋的可能性也几乎为零,虽然沙漠中几乎每天都有大风沙,但却影响不了疏勒河道,事实证明彭加木失踪两天后,当时也刮过大风,而彭加木扔掉的那张糖纸在芦苇根部未动过,所以只要沿着河道走,被风沙掩埋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然而,我们所掌握的情况却是,当时彭加木急着找水,他想赶在部队飞机出发前找到水井,避免国家为了运送淡水动用飞机,所以我们可以大胆推断出当时的彭加木必定是在某些地方为了缩短路程,从而冒险进入沙漠中行走,这也是他的脚印时而向东,时而偏西的原因所在。而彭加木当时的情况却是,每天要定时服用治疗癌症的药物,否则会发高烧,身体酸软无力,再结合考察队员们记载的当天的地表温度64度,彭加木就算再有毅力,必然坚持不到120公里处的水井,更何况他带的水壶不见得有多少水,而身上却是望远镜、照相机等机械带了一堆,这极大消耗着他的体能。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大致推断出当时的彭加木体能消耗巨大,再加上缺水缺药,导致癌症病情复发,当天下午又刮起大风,他又急于找水冒险从沙漠抄近路,被困在沙漠中,从而被风沙掩埋,我觉得这个才是最符合科学的推论。有人要问了,就算被风沙掩埋,四次搜索为何不见彭加木的尸体?其实这不难判断:第一、范围大,搜索面积达400平方公里左右,只能找点,无法找面。第二、地形复杂。沙丘、盐层交错,很容易疏漏。第三、条件恶劣。气温高,缺水缺粮缺燃料,无法持续进行搜救。这就造成了彭加木生不见人死不见尸的失踪状态。结语2009年,彭加木入选新成立六十周年“感动100人物”之一,可见彭加木虽然失踪多年,但国家和对他的关注并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减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能否找到彭加木的遗骸已经并不重要,我们不断追寻彭加木,唤起对彭加木的怀念,其实主要是追寻彭加木精神。那究竟什么是彭加木精神呢?我认为那种甘于献身科学,献身边疆的精神、那种甘当铺路石子的精神、那种敢于探索科学的精神、那种与病魔搏斗至死的精神就是彭加木精神!我们这一代代人不停在找彭加木失踪的原因,其本意又何尝不是希望要将彭加木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呢?参考资料:《彭加木传奇》叶永烈

文章来源:《中国中药杂志》 网址: http://www.zgzyzzzz.cn/zonghexinwen/2022/1207/2140.html



上一篇:中药板块异动拉升 华森制药5连扳 英飞拓触及跌
下一篇:中药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中药文献检索)

中国中药杂志投稿 | 中国中药杂志编辑部| 中国中药杂志版面费 | 中国中药杂志论文发表 | 中国中药杂志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中国中药杂志》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