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中药杂志》投稿方[09/01]
- · 《中国中药杂志》收稿方[09/01]
- · 《中国中药杂志》数据库[09/01]
- · 《中国中药杂志》栏目设[09/01]
- · 《中国中药杂志》刊物宗[09/01]
- · 《中国中药杂志》征稿要[09/01]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中药论文开题报告(中药的开题报告)(4)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经过领导和彭加木的主治医生的反复磋商,1958年2月底,终于同意彭加木可以回新疆工作,但一切要以身体为重。 1964年4月,彭加木的事迹引起了元帅的注
经过领导和彭加木的主治医生的反复磋商,1958年2月底,终于同意彭加木可以回新疆工作,但一切要以身体为重。1964年4月,彭加木的事迹引起了元帅的注意,他写下了“向彭加木同志学习”的题词。1965年1月3日,彭加木在期间见到了毛和周总理,他们亲切的叮嘱彭加木“要注意身体,好好工作!”彭加木激动的半天说不出话来。此后的彭加木作为植物病毒学家,越来越繁忙,他到江苏、浙江研究治疗桑树的萎缩病;到广东、福建调查研究柑桔黄龙病;来到山东了解枣疯病;到河南探索小麦黄矮病;在北京、河北研究小麦丛矮病;在上海郊区探讨蔬菜病毒……大地处处留下了他带病的足迹。那么,彭加木为何又出现在罗布泊了呢?再回新疆,探索罗布泊1979年冬,彭加木被任命为分院的副院长,他再次回到新疆,这次是着手探索罗布泊地区。其实早在1959年,彭加木就到过罗布泊北部采集过土壤标本,1964年又来到孔雀河下游一带考察。为什么彭加木要着手对罗布泊这个“神秘之地”进行考察呢?其实罗布泊地区并不是表面呈现的那样荒凉,对该地区的土壤标本进行分析后,彭加木分析出罗布泊地区大量的钾盐,而钾盐一向是制作钾肥的最基础原料,但却缺乏这种原料,需要大量进口。另外在盐层中还含有大量稀有金属锂、铷、铯等,所以彭加木认为有必要对该地区进行考察,好为我国建设添砖加瓦。1979年11月16日,彭加木参加了考古研究所、地理研究所等多家单位组织的考察队,第三次进去了罗布泊地区,这一次考察的主要目标就是著名的“楼兰古城”,位于罗布泊西畔。经过三天的艰苦跋涉,终于到达了楼兰遗址,在这里挖出了公元2世纪“贵霜帝国”的钱币,以及一些写有怯卢文字的碎纸张。沿着楼兰遗址继续往前走,在12月初到达了罗布泊地区库鲁克山的兴地峡谷,这里也是我国屈指可数的“旱极地带”,年降水量不超几十毫米,所以库鲁克山也被称为“干山”,但是考察队在这里却找到了高三米,宽十米的珍贵岩画,为我国的考古工作又加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经过二十多天考察队胜利返回乌鲁木齐,尽管这次没有直接进入罗布泊,但帮助彭加木初步摸清了穿越雅丹的途径。在回到乌鲁木齐后,彭加木制定了“新疆罗布泊洼地科学考察”的计划并呈报给了上级单位。1980年5月3日,彭加木率领着科考队向罗布泊进发了,这是他第四次进入罗布泊地区。彭加木的计划是大胆的,他史无前例的准备率队从北面的720基地进入湖区,纵穿罗布泊,到达湖区南岸的米兰。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第一次纵穿,以失败告终,他在基地与队员们总结失败原因,决定再次出发,尝试第二次纵穿罗布泊。这次彭加木精简了人员,由原来的11人变为6人,分别是队长彭加木,副队长汪文先、队员陈百禄、王万轩、包纪才、萧万能。他们自5月30日从罗布泊西北山前咸水泉营地出发,经过一周的艰难纵穿,于6月5日到达了南岸的米兰,他们这次的纵穿终于成功了,彭加木高兴万分,亲羊庆祝,然后队员们在米兰休整,准备下一步行动。在纵穿成功后,彭加木根据考察“古丝绸之路”制定了由米兰东进,经过东力克、落瓦寨、山兰子、库木库杜克、羊塔克库都克、红十井、开元、新东一号,然后取道吐尔逊北上返回乌鲁木齐的计划。经过谈论,队员们一致同意了彭加木的计划,决定全员东进。于是在米兰开始采购物资,买了五十斤面粉,三十斤大米,还有汽油、淡水等等,而彭加木则个人另外买了一斤青岛食品厂生产的椰子奶油糖,这也是他的习惯,他经常在队员们体力不支时拿出来给他们补充体力。同时在米兰,科考队增加到十人,新增队员为闫红建、沈观冕、马仁文、陈大华,汽车也增至三辆,准备可谓是充分的。但彭加木还是对队员们说:“作好接受艰苦锻炼、考验的思想准备。”1980年6月11日早晨7时30分,全队十人分乘一辆越野车、一辆8座吉普车、一辆大卡车向东进发了。由于气候、地形原因,直到6月16日下午2点,考察队才走到了疏勒河南岸的库木库杜克扎营,在河道南边就是著名的库木塔格沙漠,此时其实才走了原定路程的一半,所以汽油和水各剩一桶,远不够维持接下来的考察活动。怎么办呢?经过全员谈论,最后决定向附近驻军告急求援,彭加木虽然也同意大家的意见,但他觉得用直升机运输淡水,太浪费国家资源了,要知道直升机来他们所在地来回要好几个小时,要花费国家上万元资金,我们为什么不能自力更生,就近找水呢?
文章来源:《中国中药杂志》 网址: http://www.zgzyzzzz.cn/zonghexinwen/2022/1207/2140.html